專題策展
海的禱語
台灣四面環海,不少人世世代代靠海維生,在險象環生的大海裡,衷心祈禱討海人的平安歸來。隨著時代更迭,豐富的民間信仰醞釀成台灣獨特的海神文化。
分享至
125
554

海的禱語

 

「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

 

(圖: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TAMEE提供)

每個人能嚷嚷上口的國小課文,簡單描繪出討海人的生活。台灣四面環海,不少人世世代代靠海維生,在險象環生的大海裡,衷心祈禱討海人的平安歸來。隨著時代更迭,豐富的民間信仰醞釀成台灣獨特的海神文化。

11/25 生活Indesign 「我的海洋我的冒險」單元邀請到台灣海洋環境教育協會(TAMEE)秘書長郭兆偉探討台灣的海神文化,郭兆偉提到:

「很多人第一直覺是想到媽祖,但其實我們可以用更多元、開放的角度去看待這類海神文化。」

郭兆偉表示,台灣關於「海神」的形象其實一開始就出現在原住民和平埔族的文化裡,但較為具象化的神祉還是由漢人的信仰文化逐步衍伸出來。


「信仰隨著時代改變。」

(圖: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TAMEE提供)

從電視劇、動畫片、電影到年年登上媒體版面的繞境,媽祖在台灣海神文化的代表性可見一班。神祇的信望需要靠時間累積,但是人民討海的生活,對海上災難的恐懼卻是一直再尋找信仰的寄託,理所當然在媽祖信仰開始盛行之前也會崇拜不同的神祉。但就像郭兆偉所說的:信仰隨著時代改變。宋朝時媽祖才開始神格化,到明朝成為「天妃」。明朝鄭成功信奉的是明朝當代的海洋祖神─玄天上帝,但在清朝派施琅攻打鄭成功時後,清朝藉由打壓上一代信仰的方式,削弱明鄭文化勢力,扶持媽祖信仰,將戰功與媽祖互相連結,連帶也將媽祖從天妃升為「天后」。

除了官方的扶持之外,媽祖至今能成為海神文化的代表,也與自身的形象有關:台灣有許多祀奉媽祖的宮廟皆以「慈」為命名(例如:慈祐宮、慈惠宮),大眾把媽祖塑造成慈母:包容、慈悲,與大海「海納百川」的特質相符,更加深媽祖「海洋之母」的形象。


一船一念:王船

除了媽祖之外,「王船」也是台灣獨樹一格的海洋信仰文化。探討王船,就要回歸到王爺信仰的最初:無論是36進士、山神、海神、河神、瘟神,最後都統稱為「王爺信仰」。之所以會有瘟神,與古時醫療不發達有關:由於無法解釋和抑制傳染病的發生,因此把瘟疫當作神祉供拜,希望透過祭拜滿足瘟神,再藉由「送神」的儀式象徵讓疾病遠離。一開始是讓王船隨水漂(所謂的游地河),但為了怕王船隨波又再漂回原地,後來便改用燒王船(遊天河)的方式進行。郭兆偉以現代公共衛生學、和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認為祭典儀式的演進有其脈絡可循:祭典時會燃燒大量的金紙與鞭炮,產生高熱、震動與產生大量的硝石、硫磺,都有助於破壞細菌,而讓信眾認為這樣的儀式越盛大就越有效用,王船文化也因此傳承。

無論是由科學論證或是民俗信仰,媽祖與王船都代表著人類對於自然的崇拜與畏懼,同時也是對於土地的尊重。海洋教育除了以環境科學的角度切入外,透過歷史、信仰與文化的闡述,為海洋披上人情的溫度。

完整訪問請聽:

image of a planet called Pegasi B
節目名稱:生活Indesign我的海洋我的冒險
首播日期:2016/11/25
邀訪來賓:台灣海洋環境教育協會(TAMEE)秘書長郭兆偉

 

延伸閱讀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