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聽」有「要聽」之意。
透過聲音,將臺灣在地本土且豐富多元的文化,逐一記錄與保存。
兒歌:月娘娘、月娘勿生氣
台灣囝仔歌的聲~ 「月娘娘+月娘勿生氣」 ※台灣早期常聽長輩告誡,不要用手指月亮,不然會被割耳朵的傳說。透過囝仔歌來澄清此傳說中的健康常識。 ※將「禮貌教育」適切地透過囝仔歌的傳唱,融入孩子們的小小心靈。
兒歌:西北雨直直落
台灣囝仔歌的聲~ 「西北雨直直落+鯽仔魚娶某」 ※兩首囝仔歌都是在描述鯽仔魚娶某的浩蕩迎親隊伍,以擬人法的方式,描寫熱鬧的場景。 ※透過囝仔歌的趣味呈現,將樂於助人的觀念,融入歌曲當中。
兒歌:天黑黑、鯽仔魚娶某
台灣囝仔歌的聲~ 「天黑黑+鯽仔魚娶某」 ※兩首囝仔歌一開始的歌詞都是「天黑黑欲落雨」。 ※除了歌曲很有畫面感之外,更將「相讓有剩,相吵無份」的俗語教育,巧妙連結。
老曲盤:獨傷心
台灣老曲盤的聲~ 「獨傷心:跳舞、摩登、夜不歸」 ※「獨傷心」是台灣最早的探戈流行歌曲 ※1930年代被稱為是「跳舞時代」,透過歌曲或能窺見當時的摩登風采。
老曲盤:陳三五娘
台灣老曲盤的聲~ 「陳三設計為奴:一種不停實驗的概念」 ※在歌仔戲裡的「陳三五娘」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這張歌仔戲唱片的編曲家是日本人奧山貞吉,編曲方式並非用傳統樂器伴奏,內容談的雖然是陳三五娘的愛情故事,卻用西洋編曲,有別於一般歌仔戲,企圖挑戰聽眾接受的程度,勇氣可嘉。
老曲盤:雙雁影
台灣老曲盤的聲~ 「雙雁影:青花瓷概念的老企劃」 ※1936年發行的「雙雁影」。作詞:陳達儒、作曲:蘇桐。 ※作曲者蘇桐為當時知名的歌仔戲後台樂師,擅長演奏揚琴。改良傳統樂器融入曲風中,在傳統與當時的流行中,取得相當好的協調性。
歌謠:望春風
台灣歌謠的聲~ 「望春風」 ※介紹發表於1933年的台灣經典歌謠「望春風」。是由鄧雨賢作曲、李臨秋作詞,原唱者是1930年代台灣第一代女歌手~純純。 ※將作詞人李臨秋先生於生前特別有提及到的歌詞用字問題,清楚且明白的呈現。
歌謠:燒肉粽
台灣歌謠的聲~ 「燒肉粽」 ※分享這首由郭金發先生所演唱的「燒肉粽」,在當時創作者在創作時的過程與想法。 ※將「燒肉粽」的歌名原本是叫做「賣肉粽」的故事,趣味呈現。
歌仔戲:扮仙
台灣歌仔戲的聲~ 「扮仙」 ※野台歌仔戲一天的演出,由二個部份構成,分別有「扮仙戲」和「正戲」。扮仙戲主要是演給神看的,除了慶賀神明誕辰外,亦有降福之意,也是請戲班來演出,最主要的目的。 ※暢談歌仔戲在「扮仙戲」時,灑糖果、米酒、零錢的記憶。
愛聽臺灣聲
節目名稱以「愛聽」為名,更有「要聽」之意。 透過有系統的整理與完整的內容規劃,將台灣在地本土且豐富多元的聲音,一一記錄與保存。 30集規劃如下: 第01-10集所設計的「聲」為「台灣囝仔歌」系列。 第11-20集所設計的「聲」為「台灣歌仔戲」系列。 第21-30集所設計的「聲」為「流行初聲老曲盤」系列。
共6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