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治時期的防疫政策

日治時期的防疫政策

0
236
邀訪來賓:新北市新埔國中老師馮邦彥播出日期:2022/02/01

距離COVID-19爆發已經過了一年多,我們生活上也有許多的轉變,但整體來說,臺灣仍然是一塊淨土。我想,這一方面可以歸功於政府防疫措施得宜,另一方面則是臺灣人民對於防疫政策的配合,才有辦法讓臺灣在疫情的衝擊下,很快的讓國內本土新增案例持續加零。這些防疫措施其實都是公衛政策的一環,而近現代化的公衛政策起源於什麼時候呢?沒錯,正是日治時期,臺灣人的壽命也因此有所提高。

 

首先,我們要先瞭解「誰」是公衛政策的主導者?今天臺灣是由衛生福利部主導公衛政策,衛生福利部是直屬於行政院的獨立部門。但日治時期的時候,是由「警察」管轄衛生與疾病事務。當時的警察,就好像千手觀音一樣掌控很多事務,其中一項正是「惡疫豫防」,也就是預防傳染病的發生。當時警察為了防疫,而有許多措施,第一個措施,是隔離,對於出現傳染病患者的家會在外面張貼黃色紙條,或是用繩子在地上圍一圈作為隔離界線。

 

第二個措施,是檢疫。為了避免病毒從外國地區流入,檢疫人員會搭船出港,對正在進行入港程序的船隻進行檢疫。以1927年霍亂流行期間為例,全船人員都必須進行糞便檢查,但是為了避免有人偷偷抽換糞便檢體,船員或乘客都要在檢疫官前面大號,如果上不出來就要用機器通便。最後確認無誤就讓船隻入港,如果有問題就會在船首升起黃色旗子,如果是在晚上就用紅白二色燈號作為警示。

 

第三個措施,是接種疫苗。總督府在1900年開始對民眾施打鼠疫疫苗,但是臺灣人不信任日本人,認為這是日本人的陰謀,所以一開始施打的只有在臺灣的日本人。總督府為推動疫苗普及率,請保正和甲長幫忙勸說大家接種疫苗,雖然有多一些人願意施打,但有些臺灣人對日本人實在無法信賴,只願意讓中醫進行預防注射。

 

第四個措施,是環境衛生的改變。為了解決鼠疫問題,總督府除了透過學校或社會教育宣導勤洗手還有戴口罩的觀念外,更推動全民捕鼠運動。以臺南為例,當時規定每戶每月至少要抓到10隻老鼠,多一隻就給180元的獎勵金,甚至還可以獲得一張抽獎券。當時台北也有推行類似的抽獎活動,最高獎金是18萬元。不過當然,有獎也有罰,如果不滿10隻,每少一隻就會被罰款180元。如果缺交狀況更嚴重、被警察視為怠惰或不交老鼠的人,會被重罰1萬8千元或是處以拘役10天。

 

從日治時期的公衛政策來看,和現今面對COVID-19的措施其實大同小異,只是在面對不同的病菌時,對防疫措施做出微調而已。

心得筆記
播放時間00:00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