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偶戲達人陳東益

本偶戲達人陳東益

1
283
邀訪來賓:團主陳東益播出日期:2017/10/19

 陳東益先生是早期在台東成立布袋戲團的成員之一,現在布袋戲團的演出己經沒落不堪了,只有在廟會時才演出,所以,現在演布袋戲只有安慰自己,說是演給神明看的。來聽聽小美園掌中戲團陳東益老團主及接棒團主陳吉明先生的現身說法。

 小美園掌中戲團創辦人-陳東益團主成立歷經五十多年,已經家傳世襲第三代了,掌中戲現在少有人學習,台東掌中戲團的組成和成員,五十多年以前,一個掌中戲團至少需要成員4~5人才能演出,大型演出則需10人左右,其中至少一位是主演者、1~2位助演者不等,燈光師一位、音控師一位,可是現在都是錄音配樂,只要一台車子,一個人就可以掌控全場,布袋戲的傳承著重在布偶操縱技巧與後場音樂搭配,對於演出的劇本大多是以口耳相傳,或是劇團請說戲先生來跟團員們講述故事內容,再由團員上場發揮,因此布袋戲的傳統劇本保存極少。而這些口述劇本,則以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水滸傳等小說為主體。在台東地區掌中戲團不來就不多,掌中戲團又稱作布袋戲、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等各種不同名稱,布袋戲團的演出,又分為室內戲和室外戲,一般俗稱野台戲、廟前戲。

 古老台東,掌中戲團室內戲的演出是售票的,在戲院內依劇本或歷史劇演出,約在50年前就結束了(原在廣東路新世界戲院裏都外聘戲團演出);這種沒落的戲團,只剩下在廟前演出的野台掌中戲團,屈手可數,廟前的野台掌中戲團大部份都是演金光戲,隨手胡演,隨口胡說;在日治時期,因台灣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布袋戲也因為皇民化運動而有了改變。到了戰後的1950年代,金光戲開始在中南部各地的野台戲中開始發展。除了在劇情上仍延續劍俠戲時期的武俠內容外,也開始新創劇情及主角。另外,在戲劇之外的表現手法上,金光戲採用華麗的布景、金光閃閃的戲服,並以燈光或其他特效來增加武打的效果。1960年代初期,電影戲院演出布袋戲相當普遍,野台金光布袋戲也仍是鄉村地區的重要娛樂之一。以前蓬勃時期,台東掌中戲團有十來團,主要因為沒有什麼娛樂,只要廟前演出掌中戲團,都是人山人海,更有鄉下人到廟前看戲兼看人,各種販買藥團的叫賣聲,不絕於耳,熱鬧非凡,自從電視推出後,掌中戲團從此沒落,現在的掌中戲團演出都只有安慰自己,說是演給神明看的。

 掌中戲團各具有不同的派別和派門,北管和南調,原以雲林縣西螺鎮和虎尾鎮的掌中戲團最具特色,真五洲掌中戲團黃俊雄布袋戲團就是中一例,從野台布袋戲團走入劇場,走入電視台演出,風迷全國大大小小,每個人都知道最偉大的人物"史艷文"這個人物。1970年,黃俊雄率領的真五洲劇團將本來於戲院上映的內台戲雲洲大儒俠首度於台灣的無線電視台演出。因音樂新穎,口白典雅,加上劇情緊湊與聲光效果驚人。時至今日,傳統布袋戲雖已沒落,但相對的,提昇製片水準與品質的電視布袋戲藉由各種新興科技增加觀眾。

 在日治時期,因台灣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布袋戲也因為皇民化運動而有了改變。到了戰後的1950年代,金光戲開始在中南部各地的野台戲中開始發展。除了在劇情上仍延續劍俠戲時期的武俠內容外,也開始新創劇情及主角。另外,在戲劇之外的表現手法上,金光戲採用華麗的布景、金光閃閃的戲服,並以燈光或其他特效來增加武打的效果。1960年代初期,電影戲院演出布袋戲相當普遍,野台金光布袋戲也仍是鄉村地區的重要娛樂之一。

心得筆記
播放時間00:00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