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西方藝術-米勒
十九世紀的西方藝術像似一塊樞紐,從十四世紀文藝復興探索與發展出的古典美學,走向二十世紀原始解放與多元面向的現代藝術。從「浪漫」到「後期印象主義」,藝術家學著剃除原先藝術的社會功能,期盼獨立而自主的面對,彷彿一群走出主流隊伍的士兵;於是,藝術家離開巴黎,走往森林,無論「巴比松」或者「楓丹白露」都表述著藝術家與自然之間的對話,也是藝術家「自我」的對話… …
奧塞美術館的作品來台灣展出,米勒的《拾穗》是重點,一方面作品內容貼近生活,關心農民、工人;二方面台灣經歷農業社會的歷史不遠,多數人能在《拾穗》中獲得共鳴;於是,在米勒的作品中,他畫土地上潮濕的泥塊、嫩葉、枯草、小花、農人的足印… …有時候比土地上的人物還要精彩。
更多節目內容,請收聽單煒明老師製作主持的《不單單是藝術》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