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難民還是移民

是難民還是移民

1
183
邀訪來賓:巴黎索邦大學哲學博士生、《自願為奴》譯者孫有蓉播出日期:2016/02/19

主題一:現象剖析
新聞:敘利亞難民報導、科隆事件
電影:第九禁區
移民的形象:生活處境、被迫遷徙、生活模式差異(差異的形塑與建構)
移民的效應:文化多元、社會衝突、資源分配(在資源分配上最容易看破現代資本主義所謂等價交換是一種迷思,以電影為例,外星人用武器換貓食,打破本來既存社會所習慣的所謂等價交換)

為什麼移民或難民是個問題?
1、當所有東西都成為某人或某群體的財產
2、現代國家的疆界與治理深入生活所有細節:空間使用、只能用交換取得資源,但交換以「交換者擁有身份證件」作為前提
3、政治正確:德國為什麼一開始要隱瞞科隆事件犯案者背景?

難民與移民的差異,誰是難民?

主題二:多元文化與共和國
       多元文化跟世界主義其實有理論上的矛盾。現代國家在於建立共和國,以歷史來說是個政教分離的起點。以前的歐洲社會宗教對人民生活模式:信仰、作息、風俗、價值,有絕對統治,政治勢力作用於經濟面向。現代國家的興起,在各種不同宗教(歷史來說是不同教派)之上,國家以共同樹立的統一原則作為定義共和國團結的依據:憲法。也就是說,我們首先是共和國國民,其次才屬不同種族、宗教、族群等等(這點在台灣的狀況有點特殊)

主題三:以法國為例
法國憲法第一句:法蘭西共和國唯一而不可分割,是政教分離的國家。
       政教分離一詞在台灣社會聽起來沒什麼感覺,好像只是政治和宗教井水不犯河水,然而卻是法國確立在多元社會之上共和國團結能夠繼續鞏固的基礎。法國的政教分離原則主張國家不得介入宗教事務,換句話說不容許因為特別宗教施行特殊政策:火車站設置禱告室、游泳池設置女性單獨使用時間等等。
因為在公共空間所有公民首先為法蘭西共和國人民,不因為習慣風俗而分割公共空間(社群主義):如果在公共空間都以國家為首按照族群生活方式分割空間,讓不同族群文化的人生活不需要有交集,共和國團結不可能續存。然而,也因為這種很嚴格的政教分離概念引發許多社會衝突。

主題四:接收難民的應然問題

心得筆記
播放時間00:00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