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校園霸凌事件備受社會關注,臺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理事長張自強表示,校園霸凌形式以言語霸凌最多,其他常見的還有肢體霸凌和網路霸凌等。學生在學校遭受霸凌時,可直接向導師、家長反映或向學校投訴;如果是被師長霸凌,擔心學校處置不公,則可以向教育部24小時專線1953投訴。
擔任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實務領域師資的張自強理事長指出,不少孩子在學校被霸凌時不會告知家長,但在服裝穿著、生活作息或飲食方面的改變,都可能是個警訊,建議家長多關心孩子的情緒狀態和日常生活,透過當面對談或是網路社群、通訊軟體進行溝通,也可向較常往來的同學、朋友探詢孩子的近況,適時提供協助和陪伴,讓兒女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關心。此外,家長應和學校老師維持良好的親師關係,在學生、家長和學校師長們的合作與關心下,共同防範校園霸凌的發生。
當學生在校遭受言語或肢體霸凌時,有時會將責任反諸於己,認為是自己抗壓力不足。張自強理事長指出,由於每個人對於言語霸凌的接受度和感受不同,學生如果因此產生焦慮或壓力時,應勇敢向師長或親友求救,不要因羞於開口,讓負面情緒不斷滋生而造成遺憾。當家長被學校告知孩子因故被懲罰時,除了要向學校積極了解實情外,也要傾聽孩子的想法,必要時也可以透過其他同學了解真實狀況,避免第一時間誤判實情。
張自強理事長呼籲學校,應積極防範校園霸凌事件發生,若有學生檢舉或是發現可能有霸凌事件時,立即介入了解原因及輔導學生,必要時應通報並由專家介入處理,切勿因自覺無力改變而無作為,而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