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推出「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教育計畫
  •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表示,展覽探討點線面構成空間背後的有趣觀點
  • 藝術家邱昭財創作的趣味裝置,讓大小朋友玩視覺的蹺蹺板遊戲
  • 展覽以「點線成面」為主題,讓大小朋友透過藝術家作品,探索對空間的體驗與思考
  • 展場設有多個互動裝置
  • 北美館鼓勵小朋友動手參與

北美館兒藝中心大玩點線面 探索空間趣味性

0
5
發佈:周明慧來源:臺北上架時間:2024/10/11 18:44:58

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推出「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教育計畫,以「點線成面」為主題,展出6位藝術家的作品,讓大小朋友透過繪畫、雕塑、編織、空間裝置、攝影等各類藝術類型,探索對空間的體驗與思考。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表示,點線面是構成視覺和空間的一個重要的元素,「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教育計畫從當代藝術出發,去探討點線面構成空間背後那些有趣且值得分享的觀點。尤其這次參展的藝術家不只是在處理點線面的構成結構,而是在點線面之外,呈現更多的深刻意涵。

 

策展人郭姿瑩表示,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康丁斯基在1926年出版《點、線、面》,具體分析構成藝術的三個基本元素:點、線、面,深入討論它們在視覺藝術中的表現及意涵。本次展場設計靈感來自康丁斯基作品《構成第八號》,觀眾能實際在立體幾何式的展場結構中穿梭,透過本館典藏以及臺灣、日本藝術家的精彩作品,邀請觀眾深入展覽,以超越視覺的感官體驗,探索點、線、面所激發的情緒、感受和視覺效果,重新喚醒對空間的敏銳感知。

 

人類眼睛所見的對稱與平衡,經常來自於對色彩與形狀大小的選擇與配置。藝術家邱昭財為本次展覽特別創作了一個趣味裝置,讓大小朋友玩視覺的蹺蹺板遊戲。邱昭財說明,在裝置上有許多槓桿和不同形狀、重量的色塊,小朋友可以動手任意堆疊,並微調槓桿支點維持平衡,觀察不同排列組合所呈現不同的視覺變化和感受。

 

臺灣抽象畫、觀念藝術開拓者之一的李元佳曾經師承李仲生,並受康丁斯基的影響,創作風格呈現東西方融合的個人特色。作品《無標題7》以水彩在紙上呈現具有書法運筆、濃淡乾濕變化的幾何筆觸,表現出帶有音樂性的抽象畫風。康雅筑的《遺忘的線之城市風景》系列,募集民眾家中剩餘的毛線與未完成的織物,以此作為織毯畫的媒材,本次展出3件作品,分別再現紅色鐵皮屋頂、綠色自行車道、被砍伐的行道樹切面等城市一隅;透過一針針編織成線,再成面的過程,連結平面作品及不斷變化中的城市空間記憶。謝榕蔚現地製作的全新作品《漫步月光》,以柔和月光為主題,在空間中投影藍、橘及白色幾何塊面,當人與空間中散落的球體互動時,透過光線的反射給予觀眾有別於以往對空間的認知與感知經驗。

 

北美館表示,本次教育計畫特別從作品延伸規劃5個互動裝置區域,將大工作坊轉化為「如果我是一個圓」空間體驗室,讓大小觀眾能實際動手參與,探索點、線、面與空間的關係。展期間舉辦多場定時導覽、團體導覽,也推出「大小空間裡聲音探險」及「帶著形狀去跳舞」工作坊,活動報名資訊可上北美館兒藝中心官網查詢。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