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魔法學院

策展人:董珍鑾

教育部推動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展現教育多元樣貌

讓學生開闊無限視界

迎向嶄新未來

分享至
實驗魔法學院

初鹿夢想家培養孩子帶得走能力

一趟打工換宿,讓青年教師心被臺東「黏住」,自然生物科學老師蔡釋峰,因緣際會認識木工專家公東高工前校長黃清泰,積極跟著校長學習,正好初鹿國中發展自造者與程式語言實驗教育,缺乏師資,經黃校長推薦,蔡釋峰毅然決然投入偏鄉教育,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實踐創客精神。 蔡釋峰在初鹿夢想家實驗學校教七年級自造者教育與資訊課程基礎班,讓學生熟悉、操做所有機器設備與軟體,他說,在新北市國中教書,自然生物科學課一週只上一節課,光是搬運器材就很耗時間,只能片段學習且吸收有限,但實驗教育一週有6節課,專業教室設備完善、學生人數少,更能專注在教學上。 「不只是作品,而是培養帶得走的能力」蔡釋峰說,科技素養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突破僅傳授知識,引導學生高層次思考。他看見學生們開始樂意嘗試新鮮的事物,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反倒是老師要隨時準備迎接學生的各種提問。 蔡釋峰擔任班導師過程,發現臺東的家庭支持系統較弱,於是晚上「開放教室」讓有興趣的學生繼續練習操作,無形中陪伴孩子,並發開潛能,栽培小選手參加比賽,家長看見孩子們的改變後,也開始支持鼓勵孩子。 「實驗教育草創過程很辛苦」蔡釋峰負責大量的課程設計,讓他感覺深具挑戰,課程邊做邊修,以符合學生需求,為要取得資源也需學習溝通;他說在教學上,仍感自己有不足之處,因此藉由參加各種教師研習課程,從交流互動中,充實自己的相關知識與能力。  

祭儀融學科土坂實小推文化回應

臺東縣達仁鄉土坂VUSAM文化實驗小學,是臺東縣首間辦理原住民族文化實驗教育的學校,以排灣族文化發展主題式跨領域課程,透過文化主題,學習不同的領域知識,藉由貼近孩子生活經驗的課程內容,激發學習動力,提升學童的自信心。 本身也是排灣族的校長查馬克‧發立帝說,過去探究原住民教育的問題,都歸因於隔代教養、文化不利、學習動機低落,但許多非原住民族群也不乏相同處境,為何狀況沒那麼嚴重?他在觀察孩子的學習態度後,發現族群文化的重要性,「孩子從最親近的環境來學習,很快能跟知識做連結」。 為此,校方透過文化回應教學策略,推展「學力提升」、「文化扎根」、「語言復振」及「多元展能」4項課程。查馬克‧發立帝舉例,教師團隊藉由歲時祭儀的文化內涵與知識架構,分析數學領域課程及概念,以排灣族五年祭、狩獵祭、小米祭、漁獵祭4大文化為主題,發展出獨一無二的排灣族數學課程。 「教材研發真的很辛苦!」查馬克‧發立帝說,教師團隊必須不斷修正、檢討、實踐,盡量以在地素材和文化內涵作為設計發想,自105年起試辦至今,老師們長期處在「趕教材」的壓力下,能調走的都趕快走了,現在學校放慢腳步,每學期設計兩個單元,減輕教師負擔。 查馬克‧發立帝指出,實驗教育是師生共學成長、建構教材的過程,使老師更認識排灣族的文化語言,小朋友也在活潑的教學氛圍中,提升學習興趣,將解決問題的能力帶入生活;而在106年學校內部測驗中,學生成績有提高的趨勢,希望未來能有參照的學校,加以驗證實驗教育的成效。 「教育不是一蹴可幾。」實驗教育已邁入第三年,查馬克‧發立帝表示,原住民文化長期被剝奪,如今原住民文化教育也需花費更多時間,邊做邊修正,找到原住民孩子真正能適應的學習系統,不論是課程安排、師資結構、教學方式以及評量模式,都是長遠的計畫,期盼透過實驗教育,培育出排灣族未來的繼承人。

樟湖四季課程育具思辯力好公民

建構理念學校、提振社區產業文化和社區關懷,位於雲林古坑鄉的樟湖生態國中小學,在國英數社自基本學科之外,透過單車走讀、百岳淬鍊、自主服務以及原鄉踏查等四季課程,希望孩子認識我們生活土地上的人事物,成為具有思辯能力的好公民。   在後棟仔山的倚靠下,樟湖生國中小學像糖果屋般的依山而建,鮮麗的房舍令人難忘。教務主任沈政傑說明學校以「同心圓」的課程規劃方式,安排了「四季課程」,他們在春天進行「原鄉踏查」,用圖書影像紀錄社區與家鄉;夏天則進行自主服務旅行,淨山淨灘、社區蹲點、關懷老人;到了涼爽的秋天,師生一同登山;冬天,則要透過單車走讀臺灣。 沈政傑主任說,只談生態,是純自然,偏重的還是學科知識,但是在樟湖生態國中小希望樟湖的孩子能認識生長的土地上以及土地上所發生的人事物,要了解在生活的環境底下,人與自然間的共存之道。他進一步強調,所謂的生態不只自然物種,還包括人,畢竟人影響環境的變化,他希望透過不同的學習理解,讓學生產生「公民思辯力」。 目前樟湖生態國中小學共有學生141人,他們大多屬於在地學子,少部分來自台北、高雄或上海,因著認同樟湖國中小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在國英數社自基本學科之外,進行戶外體驗與學習。 沈政傑主任說,在樟湖不只學生可以自由自在的學習,老師只要願意,學校都給予支持;校長陳清圳就是要以實驗學校就是打破舊有的學科框架,希望能給孩子基本學力之外,更多想像與嘗試的可能。 樟湖生態國中小學利用當地自然資源、人文特色、生活產業、地景景觀等,建構戶外教育願景,發展「單車走讀臺灣、百岳淬鍊攀頂、自主旅行服務以及原鄉踏查影片拍攝」等四大戶外主軸課程,培養孩子敏銳的觀察力,感受生命無所不在的喜悅,同時改變生活態度,拉近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土地的關係 。 小校危機,在雲林樟湖生態國中小化成轉機。 在山林茶樹、雲霧飄緲間,雲林縣樟湖生態國中小學亮眼的不只那色彩鮮麗的校舍,還有整個教育團隊努力打造的夢想,讓人驚艷。

台南光復國小自然實驗教育基地

台南市光復國小以獨特的海洋特色課程,一舉在教育部的戶外教育甄選奪金,校長黃懷慧表示,未來不只希望讓更多遊學的孩子認識七股,也希望藉由特色課程能將小朋友帶向國際。 (記者林祺宏採訪報導) 教育部自103年公布「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後,戶外教育於我國逐漸萌芽,今年以「生態環境」、「探索體驗」、「文化藝術」、「運動休閒」、「食農教育」、「綜合創意」等主題,推動戶外教育甄選,藉由造訪多元戶外場域,啟發學生學習動機。其中代表台南市參賽的光復實小,以「光復桃花源~鹽鄉海洋樂悠活」一舉奪金,黃懷慧校長表示,學校的生態豐富,包括牡蠣、鹽田、紅樹林與學校獨木舟教學,都是戶外教育課程的題材,結合鄰近天后宮、鹽場、鹽山、鹽博館、龍海號生態遊潟湖等社區資源,讓在地孩子深入家鄉,也讓來遊學的孩子更認識七股,成為各級學校戶外教育基地。 黃校長表示,針對校內三到六年級,每週規劃四節英語課,有生活美語,還有讀劇,這樣的訓練是希望培養小小解說員,能夠用英文向訪客介紹家鄉的特色。他同時也表示,由於學校有非常豐富的濕地生態,在校內就可以看見螃蟹的洞穴, 因此觀察招潮蟹,將是明年的很重要的實驗計劃,除了將加入夜間觀察的課程外,配合學校的攝影課程,以定點攝影作主題的探索,讓小朋友對家鄉的自然生態,有更深入的了解。     (記者林祺宏台南市採訪報導)

善水國中小找到孩子生命的亮點

17名來自臺中市的中輟學生,到臺中市善水國中小就讀,透過老少共學,混齡教學以及技藝教育,他們在善水找到成就感與生命的亮點,開心學習。共同上課的阿公和阿嬤直誇這些孩子,很聰明;校長羅能熙說,他們都是善水的寶。   上善若水。臺中市善水國中小全國首創老少共學的實驗教育學校,學生都是中輟或家庭失依因而中輟孩子,辦學的主要願景是上善若水,接納關懷成長。校長羅能熙說明善水國中小實驗教育主要課程內容,包括老少共學、混齡教學以及技藝教育。 羅能熙校說明老少共學的緣起,他表示,梧棲的草湳社區發展協會成立長青快樂學堂,善水國中小保留三間教室給長青快樂學堂當做教室,雙方因而合作,讓老人和孩子共同學習,老少共學的課程有陶藝、家政、農事和槌球,未來可以再開發更多課程,讓老人家套孩子都能快樂生活,也能共同學習,讓生活和學習都很充實 老少共學,上的是陶藝課,老師教大家製造龍型筷子架。老師說,上午大家到學校旁的龍安宮寫生或是拓印,阿嬤跟學生畫好龍頭,直說很漂亮。 不曾做過陶土,67歲的阿公也來上課,和15歲的孫子輩當同學,老人家很開心,他說,不是第一次上課,之前做過杯子和小房子。 鍾麗真阿嬤也表示,很高興和孩子一起上課,不會做的,孩子都願意教,他們做得又快、又漂亮。沈美華阿嬤也表示,和孩子一起上課很好,他們都很聰明,會幫忙做陶土。 陳財興同學還是有點靦腆和害羞,他說,很開心在善水上課,可以和很多朋友一起玩,也可以和老人家多多互動,同時在老人家身上學到很多知識。 李阿嬤65歲,他說,和孩子一起學真的很不錯,孩子都很聰明,也很乖,會幫忙做陶藝。阿嬤說,囝仔足乖,上課足好玩。也一直說,自己少年嘸讀書,現在學讀,囝仔都很聰明。 美術陶藝林老師說,老少共學老少可以互相學習還不錯。他觀察到,阿公、阿嬤手的力道不夠,學生力氣大,可以協助阿公、阿嬤;而在造型方面,林老師表示,長輩的經歷多,看到的細節比小朋友多,因此,雙方互助合作,一個是技術指導,一個是體力上的協助。 他在老少的互動中,觀察到阿公、阿嬤力不從心,快失去興趣時,學生就會引導並主動協助,一旁的他看了蠻感動。 長青快樂學堂的助理林小姐說,老少互動良好,學習效果自然提高,長輩會教小孩,長輩不會小孩也會教長輩。林小姐表示,自己是負責拍照工作,經常在事後整理照片時,看到老少交頭接耳的溫馨照片,他覺得畫面很美,很有感覺。 學務主任謝順旭表示,孩子與老人在學校共學,最深刻的印象是看到孩子牽著老人的手到開心農場進行食農教育,一同植裁和收割,另外,孩子陪老人家彩繪或是老人記憶中的廟會或是梧棲海洋,也陪著老人家捏陶,老少互動,讓孩子學會尊重長者,長者也在互動中感受祖孫之情。 學務主任謝順旭說,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他們可能是中輟生或是因為家庭失能而中輟,都是透過原學校或是家長申請轉入就學,孩子在原學校表現不好,也與外界非法事例接觸。但是,在第一屆孩子畢業時,家長肯定孩子常規變好,品性也變好。 羅能熙校提到,因為他們都是善水的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進到善水提供安定生活,讓他們就學學習,老師都很照顧孩子,覺得學校是他們要的地方,是他們的家,也對學校有認同感。 羅能熙校長表示,善水國中小的教育目標明確,希望孩子能在舒適且不擔心的情況下,有溫馨的家的感覺,可以生活成長、穩定情緒,行為不偏差。他認為,青少年在國中階段容易行為偏差,但是能妥善照顧,並且有穩定生活,行為就不會有所偏差。

和平實小布局失敗啟發自主學習

台北市和平實驗小學是一所從零開始,全新設立的實驗學校,這所好玩的學校,打破學期制,以十周為學季,沒有制式課本,課程採主題式安排,教材全由老師自編設計,透過老師的「布局」,要讓孩子能自主學習,且愛上學習。 前後規劃30年的台北市和平實驗小學,終於在106年正式招生,前一年,校長黃志順在台北市教育局的支持下,以獵人頭的方式,借調一群有十八般武藝的教師進駐,他們捨棄坊間的制式課本、拋棄學期制度、也取消學校鐘聲等方式,打造一個與傳統學校氛圍完全不同的和平實小。 黃志順說,和平的教育核心是「自主學習」,但是自主學習不是放任學生,也不會自己發生,而是要透過老師在課程、教材及學習環境上的布局來引導,例如二年級的野餐規劃師課程,老師要布的不只是學習的局,連失敗,都要布局。  黃志順笑說,和平的老師都是「很有事,才會來」,這些「有事的」老師非常強大,都想在教育工作上有一番作為,不僅專業且願意拋棄本位主義,與同儕共同合作,攜手共好,更把孩子的學習放在第一位置,成就了和平與傳統學校不同的氛圍。 黃志順說,和平不是一所厲害的學校,只是一所很不一樣的學校,在學校經營上,除了思考要做甚麼,還思考不要做甚麼,還好,一年多來運作順利,也獲得家長正面的迴響與支持,和平將會繼續嘗試,走一條不一樣的教育路。

按下收藏,就會將頻道收錄進您的
會員功能 > 收藏頻道
再也不會忘記找不到喔!
我瞭解了